-
成都青白江城厢古镇文旅融合项目启动 千年历史名镇焕新机
成都市青白江区近日启动城厢古镇保护开发综合发展项目,拟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国内外优质资本,对这座拥有1400余年历史的省级文化名镇进行系统性保护与开发。项目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依托古镇现存的汉代以来文化遗存和六大省市级文保单位,打造集历史传承、文化体验、生态休闲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 一、千年文脉铸就独特文化基底 城厢古镇自宋代起作为县治所在地,形成了以县治文化为核心的五大文化体系。现存的家珍祠、文庙、武庙等建筑群完整保留了明清时期川西建筑风格,绣川书院曾培养出包括谢湜、流沙河在内的众多文化名家。1992年,古镇被列入四川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其科举文化、宗祠文化等特色资源在川内具有不可替代性。 二、交通区位优势凸显开发价值 项目位于青白江区城厢镇唐巴路与清泉大道交汇处,距成都主城区车程不足一小时。周边路网已形成"两横三纵"格局,可快速衔接成绵高速、第二绕城高速等交通动脉。这种"离尘不离城"的区位条件,既保障了游客可达性,又保留了古镇原生态风貌。 三、保护性开发遵循三大原则 规划明确"修旧如旧"的文物修缮标准,对觉皇殿等古建筑采用传统工艺进行维护。在功能布局上划分核心保护区、风貌协调区和发展控制区,严格限制商业开发强度。同时通过数字化技术建立文化遗产档案,实现动态监测与管理。 四、产业导入聚焦文旅融合方向 项目将重点培育文化创意、研学教育、特色餐饮等业态,计划引入沉浸式演艺、非遗工坊等新型消费场景。目前已与多家专业机构达成合作意向,共同开发以英雄文化、科举文化为主题的体验项目。 五、开发模式强调多方协同 青白江区相关部门表示,将采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优先选择具有古镇开发经验的投资主体。合作方需提交包含文物保护方案、产业发展规划在内的系统性开发计划,确保历史风貌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并重。 这座承载着巴蜀文明记忆的千年古镇,正通过科学规划与创新运营迎来新生。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成都北部重要的文化地标,为川渝地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新范本。
2025-08-11
-
成都高新区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成都市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与强化招商引资双轮驱动,推动创新要素加速集聚。成都高新区作为核心载体,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升级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为区域经济转型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体制机制创新释放发展潜力 成都高新区率先探索"揭榜挂帅"科研攻关模式,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先确权后转化"机制,累计完成职务科技成果分割确权超400项。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建成12个中试研发平台,推动150余项核心技术成果产业化。 二、创新平台建设强化产业支撑 国家超算成都中心、天府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投入运营,吸引21家国家级科研机构落户。建成5G智慧园区等示范场景,培育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5000家。 三、金融资本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设立总规模60亿元的科技创新基金,建成西部首个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创新"贷款+保险+财政"风险分担机制,科技型企业获投融资超300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25%。 四、开放合作构建创新生态圈 中韩创新创业园引进跨国研发机构28家,建立国际技术转移中心7个。举办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等品牌活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达成科技合作项目89项,国际专利申请量保持全国前列。 五、产城融合打造高品质科创空间 规划建设100平方公里未来科技城,建成投用高品质科创空间200万平方米。实施"科学家社区"计划,配套建设人才公寓、国际学校等设施,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超200个。 当前,成都正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速聚集全球创新资源,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提供示范样本。
2025-08-11
-
成都广安入选国家首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 绿色建造启新程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国家首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名单,四川成都、广安成功入选,全省8家机构被列为产业基地。两地将以示范创建为契机强化产业链招商引资,推动建筑产业向标准化设计与绿色化建造转型,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装配式建筑成建筑产业转型重要方向 装配式建筑通过工厂预制构件、现场组装施工,具有质量可控、工期缩短、降耗减排等显著优势,被视作推动建筑产业绿色转型的关键路径。国家层面持续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旨在通过示范城市与产业基地建设,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四川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印发相关实施意见明确,政府投资项目率先采用装配式建筑,引导社会投资项目提升应用比例,推动建筑产业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化建造升级。成都、广安的入选,是四川落实国家战略、推动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成果。 二、成都以产业集群为支撑打造示范标杆 作为四川省会,成都在装配式建筑领域已形成较完善产业基础。此次入选示范城市,将进一步整合资源,依托本地产业基地强化全产业链建设。设计环节,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机构可提供技术支撑,推动标准化设计体系构建;生产环节,成都建筑工程集团总公司等企业具备构件生产能力,保障市场供应;材料领域,成都硅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提供配套产品,提升产业链协同效率。成都计划通过政府投资项目引领,在保障性住房、公共建筑等领域扩大应用,同时加强招商引资,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设计 - 生产 - 施工 - 运维”一体化产业生态。 三、广安立足区域特色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 广安作为川东门户城市,依托示范城市创建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装配式建筑发展路径。针对城镇化进程中的建设需求,广安重点推动装配式建筑在县域市场、农村住房等领域应用,通过标准化设计降低建造成本,提升农房质量安全水平。同时,广安加强与成都等产业基础较强地区的协同,引入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培育本地装配式建筑生产企业,逐步完善产业链条。在政策支持上,广安落实政府投资项目应用要求,对采用装配式建筑的社会投资项目给予激励,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参与,推动装配式建筑从试点示范向规模化应用迈进。 四、产业基地协同发力筑牢发展根基 四川8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涵盖设计、生产、科研等多个环节。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机构在技术研发、标准制定方面发挥引领作用,推动装配式建筑与绿色建筑、智能建造技术融合;凉山州现代房屋建筑集成制造有限公司、四川华构住宅工业有限公司、四川宜宾仁铭住宅工业技术有限公司等生产企业布局不同区域,辐射服务周边市场保障构件供应;成都建筑工程集团总公司等施工企业具备丰富经验确保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和效率。这些基地通过技术共享、产能协作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网络,为全省装配式建筑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此次成都、广安入选国家首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将加速两地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全省装配式建筑技术创新与市场应用,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建筑行业力量。
2025-08-11
-
成都经开区新添汽车部件制造项目 加速产业链优质要素聚集
在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关键阶段,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招商引资工作迎来重要进展。银利永安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项目正式落地,标志着区域汽车产业链上游配套体系进一步完善。该项目聚焦高附加值零部件研发与制造,预计将为区域先进制造业集群注入新动能,并带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协同发展。 一、协议签署与项目核心规划 银利永安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项目签约仪式在今年完成,选址于成都经开区北部产业功能区内。项目规划占地数十万平方米,主体将建设现代化智能生产车间、研发测试中心及综合配套设施。核心投资重点布局自动化生产线和精密制造设备,主要产品方向涵盖高端车用铝合金行李架系统、轻量化碳纤维部件以及新能源车型专用功能组件三大领域。生产工艺融合了精密压铸、复合材料和智能装配等关键技术模块,其产能设计充分考虑了国内外主流整车企业的配套需求。 二、强化汽车产业生态圈关键支撑 该项目锚定成都经开区既有的整车制造集群基础。作为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汽车产业基地之一,该区域已聚集数十家整车制造企业和超400家核心配套企业,形成从动力电池、电驱系统到智能座舱的完整生态链。银利永安项目的引入精准填补了轻量化功能部件领域的产能缺口,尤其在碳纤维材料应用领域,其技术路线与区域内的新材料研究院形成产学研联动。这种垂直整合模式显著降低主机厂采购半径,帮助如丰田、沃尔沃等制造基地实现“半小时配套圈”的供应链优化目标。 三、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的多重辐射 生产基地运营后预计创造数百个技术型岗位,带动本地装备制造、模具开发等关联产业发展。按照产能规划测算,其潜在年产值规模可达数十亿元层级。成都经开区同步配套政策支持,包括提供高端人才公寓、设立绿色审批通道和产业链对接服务机制,确保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的推进效率。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该项目将吸引更多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优质零部件企业向西部转移布局,巩固成渝汽车产业走廊在双循环格局中的节点地位。 四、助力汽车产业创新转型升级 碳纤维行李架等产品线直接响应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技术需求。行业研究显示,车重每降低10%,新能源车续航可提升6-8%,银利永安的轻量化部件研发将与区内国家新能源车检测中心形成技术闭环。该基地规划设置新材料中试基地,与电子科技大学材料学院共建联合实验室,重点突破热塑性碳纤维一次成型等瓶颈技术。这种研发制造一体化模式推动成都经开区从传统生产制造向“制造+研发”双中心转型,契合国家“中国制造2025”中关于提升汽车核心部件国产化率的发展导向。 五、综合效应与未来延展前景 从全局视角观察,该项目是成都经开区实施“招商引智”战略的最新成果。北部片区通过连片开发,已形成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园区、氢能产业园和数字工厂示范区的三核联动布局。银利永安项目投产后,预期联动周边12家配套企业形成模块化供应矩阵,单个项目拉动区域内配套产业链产值增长约30%。未来发展规划预留二期用地,在新能源车集成化部件、氢燃料电池专用构件等新领域持续加码投入。该项目的示范效应进一步凸显成都经开区在西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引擎地位,并为成渝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建设贡献关键支点。
2025-08-11
-
中国(四川)日本产业合作园区落地成都 四川国别合作启新篇
中国(四川)日本产业合作园区将落地成都,标志着四川国别合作园区建设迈出关键步伐。该园区聚焦川日产业优势互补,以创新布局推动区域招商引资,助力四川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同时全省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同步推进,形成内外联动的开放合作格局。 一、园区战略定位与“1+N”布局规划 作为四川深化对日合作的重要载体,中国(四川)日本产业合作园区采用“1+N”模式构建合作网络。“1”即天府国际空港新城核心区,依托空港枢纽优势,打造川日产业合作的核心承载地;“N”则辐射全省对日合作重点区域,推动资源整合与产业协同。此举旨在通过集中布局与多点联动,促进川日在现代服务、高端制造等领域的深度对接,为区域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二、核心区功能分区与产业发展方向 核心区规划构建多业态融合的产业体系,涵盖四大功能片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重点发展商贸零售、信息技术服务、数字文创及企业区域总部等业态,打造面向国际的服务业高地;智能制造产业区聚焦智能装备研发、关键零部件制造及航空材料产业,推动先进制造技术转化应用;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依托空港物流网络,布局国际商贸与现代物流服务,提升区域供应链效率;航空服务集聚区则围绕航空维修、保税航空材料等领域,构建航空产业服务生态圈。各片区通过功能互补,形成“服务+制造+物流+配套”的完整产业闭环。 三、四川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成效显著 在“走出去”战略推动下,四川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目前,全省有4个合作区纳入商务部统计范围,分布于东南亚、非洲及欧洲地区。其中,在老挝建设的钾盐综合开发区聚焦资源开发与加工,打造跨境资源合作典范;乌干达农业合作产业园推动农业技术交流与农产品贸易,助力当地农业现代化;匈牙利欧洲经贸合作区立足中东欧市场,搭建双向投资贸易平台;柬埔寨商贸物流园则依托区位优势,服务区域物流与商贸流通。此外,相关企业正联合推动捷克中捷克州工业园区建设,进一步拓展欧洲合作空间。 四、境内外园区协同构建开放合作新格局 中国(四川)日本产业合作园区的落地,与境外经贸合作区形成“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双向联动。境内园区通过招商引资吸引日本优质企业与技术,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境外园区则为四川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平台,促进产能合作与品牌输出。这种协同模式不仅深化了四川与日本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联系,还推动形成内外资源共享、产业优势互补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五、未来推进举措与保障机制 为推动国别合作园区高质量发展,四川将强化政策引导与服务保障。在境内园区建设方面,聚焦产业链精准招商,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政策支持与要素保障,吸引更多日资企业及配套项目落地;在境外合作区方面,将其作为“走出去”核心工作,深化与“万企出国门”等活动的联动,支持企业参与园区建设运营,提升合作区市场化、专业化水平。同时,加强部门协同与跨区域合作,完善信息共享与服务体系,为园区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撑,力争在国别合作领域实现新突破。 中国(四川)日本产业合作园区的规划建设,是四川落实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实践。随着园区功能逐步完善与境外合作区持续拓展,四川将进一步发挥区位与产业优势,深化国际产业合作,为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奠定坚实基础。
2025-08-11
-
成都德仁堂联姻绿地集团 康养产业升级催生幸福小镇新范式
在四川省康养产业招商引资浪潮中,老字号企业德仁堂与地产巨头绿地集团的战略合作引发行业聚焦。双方通过资源整合,以医疗养生服务嵌入地产项目的创新模式,推动成都康养产业向产城融合方向升级,而备受关注的"幸福小镇"规划更被视为产城融合的标杆性探索。 一、战略合作奠定产城融合基础 2017年德仁堂启动"幸福小镇"总体规划编制并报成都地方政府审定,标志着其康养产业布局进入实施阶段。同年与绿地集团达成的战略合作具有里程碑意义:德仁堂大健康中心入驻绿地悦蓉公馆项目,首次实现中医诊疗、养生养老、文化艺术等特色资源与商业地产的有机融合。这种"医疗+地产"的跨界模式,为西南地区康养产业提供了可复制的运营范本。 二、双轮驱动构建产业生态链 绿地集团凭借其在城市综合体开发领域的优势,为德仁堂提供了产业落地的物理空间和客群基础。反观德仁堂,则依托三百余年中医药文化积淀,将"治未病"理念转化为具体服务产品。双方在成都打造的示范项目,既包含传统中医馆、健康管理中心等实体业态,也创新性地融入了药膳食疗、太极养生等体验式消费场景,形成完整的健康服务生态链。 三、幸福小镇规划蕴含战略野心 尽管当前合作暂未明确提及绿地参与幸福小镇建设,但行业观察人士指出,悦蓉公馆项目可视为双方合作的"试验田"。德仁堂披露的规划显示,幸福小镇拟建设包括智慧养老社区、中医药文化博览园、健康管理学院等复合功能板块,其规模与业态复杂度远超单个地产项目配套,需要强有力的资金与土地资源支持,这恰与绿地集团在产城融合领域的开发经验高度契合。 四、政策东风加速产业升级 四川省将康养产业列为十大优势产业之一,成都更出台专项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在此背景下,德仁堂获得地方国资平台战略投资,而绿地集团则持续加码西南区域产城项目布局。两者合作既响应了"健康中国"战略导向,也顺应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产业先行"的发展逻辑,其探索路径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当前,成都康养产业已形成国企主导基础设施、民企专注服务创新、地产商提供空间载体的多元发展格局。德仁堂与绿地集团的深度合作,不仅预示着传统医药企业向大健康产业运营商转型的可能,更折射出康养地产从配套型服务向主导型产业演进的新趋势。随着幸福小镇等标杆项目的逐步落地,这种"医疗资源+地产开发+文化赋能"的三维模式或将重塑西南地区康养产业的价值链。
2025-08-11
-
成都高新区"新三板"企业集群崛起 区域经济创新活力迸发
在区域产业升级和招商引资战略驱动下,成都高新区资本市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作为西部创新发展高地,该区域正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赋能科技型企业成长,形成具有示范效应的创新型产业矩阵。 一、区域性资本市场建设实现突破 作为全国首批"新三板"扩容试点区域,成都高新区充分发挥政策先行优势,持续完善企业上市培育机制。通过建立梯次化后备企业库,实施分类精准辅导,构建起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生态。专业中介机构协同服务机制的建立,显著提升了科技型企业对接资本市场的效率。经过系统化培育,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商业模式清晰的创新企业快速步入资本市场赛道。 二、创新型产业布局形成显著集聚效应 资本市场的突破性进展,与区域产业规划高度契合。成都高新区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使命,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领域形成完整产业链。此次登陆资本市场的企业集群呈现"双轮驱动"特征:先进制造业扎根智能制造、精密仪器等细分领域,强化产业链基础能力;软件信息类企业则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应用等数字经济前沿持续创新突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多数企业掌握着相关领域的核心知识产权。 三、科技金融改革释放实体经济动能 "新三板"作为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重要平台,为成都高新区的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提供了有效通道。通过区域性股权市场对接,企业融资渠道显著拓宽,为技术创新注入源头活水。资本要素的注入正在加速技术成果转化进程,多个企业的核心研发项目在获得融资支持后进入产业化加速阶段。这种科技、资本与产业的良性循环,正推动企业在细分市场构建核心竞争力。 四、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孕育发展新动能 以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为牵引,成都高新区正形成更具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结合,建立覆盖研发、中试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支持体系。区域内各类创新要素加速流动,高校院所的前沿技术成果通过企业载体实现价值转化,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形成深度耦合。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先导产业领域,产业孵化载体的专业服务能力得到整体提升,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五、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格局加速构建 资本市场的突破性进展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随着更多科技型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成都高新区产业创新能级实现跃升。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壮大带动创新要素持续集聚,形成区域发展的良性循环。通过产业与金融的有机结合,区域内中小企业获得更广阔发展空间,关键技术攻关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这种以创新为内核的发展模式,正推动区域经济向更高质量层级跨越。
2025-08-11
-
四川新型城镇化建设:四大城市群协同发展与产业升级路径探索
四川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强化招商引资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现代化格局。当前重点培育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和攀西四大城市群,同步推动天府新区高质量发展,探索产城融合新路径。 一、空间布局优化与城市群发展 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构建“一轴三带、四群一区”空间格局。成都平原城市群强化科技创新功能,川南城市群突出沿江开放优势,川东北城市群推动革命老区振兴,攀西城市群聚焦战略资源开发。川西北地区发展生态旅游型城镇,天府新区建设产城融合示范区。 二、产业升级与就业支撑体系 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七大优势产业向集群化发展,培育页岩气、新能源汽车等五大新兴领域。成都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区域中心城市增强产业承接能力。推动300个试点小城镇建设,促进特色产业与城镇化联动发展。 三、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 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保障随迁子女平等受教育权利。建立城乡统筹的医疗、养老保障体系,完成156万户棚户区改造。推行农房抗震改造和产权流转试点,提升农村住房安全水平。 四、绿色智慧城市建设 成都、绵阳等城市试点地下综合管廊和智慧城市管理。严格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控制城市开发边界。推广绿色建筑和新能源应用,2020年实现90%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覆盖。 五、体制机制创新突破 深化户籍和土地制度改革,建立财政转移支付与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支持泸州等地开展国家级城镇化综合试点。通过行政层级优化和城市群协调机制,破除要素流动壁垒。
2025-08-11
-
成都竹产业创新升级:竹原纤维纳入省级战略规划助力绿色经济
四川省近期出台的"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为林业经济转型提供了新机遇,其中竹原纤维产业链的布局成为推动绿色发展的关键举措。该规划将带动相关领域招商引资,促进传统林业向高附加值产业升级,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生态经济新模式。 一、战略定位与产业布局 四川省在新材料领域重点支持竹原纤维及其下游产品开发,同时将竹缠绕复合材料列入优先发展目录。生物产业方面,规划明确支持木本药材深加工、珍稀食用菌培育以及植物提取物应用三大方向。这种产业布局充分考虑了四川竹林资源优势和生物多样性特点,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创新动能。 二、技术创新体系构建 规划提出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重点突破竹纤维提取、复合材料成型等关键技术。在生物制品领域,将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和精深加工中心,推动林业资源从初级产品向终端消费品转化。技术创新体系的完善将显著提升产品附加值,预计带动相关产业规模实现倍数增长。 三、产业集群培育路径 通过建设专业化产业园区,四川省计划形成竹基新材料、生物提取物等产业集群。在成都、宜宾等地布局研发制造基地,构建从原料种植到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这种集群化发展模式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 四、生态效益与民生改善 竹产业具有显著的碳汇功能,其发展将助力实现双碳目标。规划特别强调通过产业链延伸带动山区就业,预计可创造数十万个工作岗位。这种"生态+产业"的发展模式,既保护了自然环境,又提高了林农收入,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五、政策保障与实施机制 为确保规划落地,四川省将配套出台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支持政策。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统筹解决土地、资金、技术等关键要素供给。同时设立专项发展基金,重点支持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和产能扩建,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该规划的实施标志着四川林业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竹原纤维等新兴产品有望成为区域经济新增长点,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提供产业支撑,探索出资源富集地区绿色发展的有效路径。
2025-08-10
-
成都“东进”战略一周年:总体规划雏形初现与招商引资新突破
自成都“东进”战略启动以来,区域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招商引资成果丰硕。一年间,总体规划布局初步成型,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加速落地,为城市空间拓展和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一、总体规划布局初见雏形 成都“东进”区域以简阳城区、龙泉驿、金堂为核心,构建“多中心、组团式”空间结构。目前,区域总体规划已通过省级评审,形成“一山两翼、三轴多片”的生态与城市协同发展框架。其中,东部新区核心区城市设计完成国际招标,淮州新城、简州新城等片区控规编制同步推进,为后续建设奠定基础。 二、重大产业项目加速集聚 围绕航空航天、智能制造、新能源等主导产业,成都“东进”区域已落地47个重大产业化项目,总投资规模超300亿元。吉利学院一期工程竣工投用,通航产业园完成首期厂房建设,云锦天府数字文创基地启动主体施工。此外,一批产业链配套项目签约入驻,初步形成“龙头引领、集群发展”的产业生态。 三、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提升 为强化新城承载力,成都启动106个基础设施项目,涵盖交通、能源、公共服务等领域。东西城市轴线东段建成通车,成渝中线高铁启动建设,金简仁快速路实现主线贯通。龙马湖商务区示范段开放,东部新区市民中心、三级医院等公建项目进入装修阶段,城市功能加速完善。 四、示范性工程引领未来发展 下一步,成都将重点推进云锦天府、通航机场、龙马湖CBD等先导性项目,打造区域发展标杆。其中,云锦天府项目拟建设数字经济创新港,通航机场规划为西南地区通用航空枢纽,龙马湖片区将构建“公园+产业”融合示范区。 五、行政管理体系持续优化 成都已成立东部新区管委会,统筹协调跨区域事项,并试点“一站式”行政审批改革。简阳市、金堂县等行政区划调整方案获批复,公共服务资源配置进一步向“东进”区域倾斜,为人口和产业导入提供制度保障。 当前,成都“东进”战略正从规划蓝图转向实质建设阶段,通过产业升级、基建先行、机制创新等多维发力,加速形成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2025-08-10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